读一个村庄,就已经拼尽全力
2021-08-08 01:09:18
  • 0
  • 0
  • 0
  • 0

崖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谭锦鹍介绍崖口3万多亩围垦。

好久没有写帖文了,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忙碌不堪,除了俗务缠身,就是走村串户。

单单读一个村庄,就用尽了所有休息时间,算得上拼尽全力。

这个村庄是中山崖口,至今实行集体出工制的“珠三角最后人民公社”。

读这个村庄的热情出现在2020年11月20日,这个村与中山市一道,出现在中国文明榜上,首届全国文明城市中山第六次捧回全国文明城市“王冠”,崖口村首次跻身“全国文明村镇”。中山与崖口一道分享“全国文明村镇”殊荣的还有横栏镇六沙村。

一个巨大的疑问升上来:为什么是崖口?崖口凭什么?

当年,全国1973个村镇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广东71个村镇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中山24个镇街有277个行政村(社区),崖口成为他们中间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

笔者以《文明“王冠”上的乡村“明珠”》和《一条产业链上的乡村振兴》,初步解读崖口。《一条产业链上的乡村振兴》在“中山+”发布当天,人民日报客户端以《崖口村:一条产业链上的乡村振兴》为题转载,引来更多媒体关注,一时之间,崖口成为村庄里的流量明星,央视在两个月时间里,四度聚焦崖口村,这样的舆论关注强度,在村级单位是罕见的。

对崖口的解读,从公众最好奇的集体出工制入手。

改革开放至今,崖口户籍人口长期徘徊在3000多人,农业用地面积从改革开放前的5000多亩增长到高峰时的3万多亩,参与集体出工的劳动力却从1600多人减少至不到200人。

2020年晚造和2021年早造,崖口在册的集体出工人数是199人,不到高峰期的1/8。

公众可能对这个数据无感,但熟悉乡村的人知道,1/8劳动力留村务农,意味着7/8劳动力出外务工经商,也就是说,崖口村绝大多数人早就走在市场经济大路上,只有极少数人维系着粮食生产,恰恰是这部分人,留住了中山最大一片稻田,足有2000亩,而中山现有稻田仅有1万多亩。

正是这2000亩稻田,构成了崖口最具代表性的乡愁景观,春种夏收、夏种秋收,人们掐着时点涌向这里,将自己与这片稻田同框。

新婚的年轻人,穿上隆重的婚礼装,与列队出工的农民为伍;

品牌创作团队以这里的山水田林滩为背景,长枪短炮对准崖口的日升日落,演绎城里人的乡村梦;

嗅觉灵敏的鸟友追逐着珍稀候鸟的信息,随时聚到崖口田头塘头滩头,寻找全球第五条候鸟迁徙线上的崖口异动。

没有多少人知道,在举世瞩目的粤港澳大湾区,在深中通道旁,崖口人守护了8.5公里海岸线,承受了台风的一次次冲击,守护了一个都市村庄,以一村之力围垦了3万亩滩涂,高峰期种养殖面积占了中山市近7%。

就是这个村,以一村之力修筑了总库容60万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库,自建的电厂供应一村的电力,全体农业户籍村民吃粮不要钱。

试着问今天的崖口人,要将2000亩稻田改种经济作物吗?要结束集体出工制吗?绝大多数崖口人给出了否定的回答,最打动人心的一句话是,“没有稻田的崖口还是崖口吗?!”

从留在集体那一天起,崖口就是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存在。

读崖口,就要寻找崖口今夕之间的逻辑链条。

大半年读下来,似懂非懂之间,读到一个不一样的崖口。等闲下来,整理解读崖口中的细节,看一个村庄的中国坚守。

2021-08-07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