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团聚的愿望能冲破现实的重重阻隔。
朋友动了归乡的念头,托付我照顾家里两条宠物狗,我有些犯难。
伺候人是容易的,不过是花言巧语,自甘为奴;但要伺候狗,首先要学会用狗箍,还要防范狗撒野。
我劝止朋友,就地过年吧,疫情星星点点,何况行程卡带星了,到哪都不招待见。
行程卡带星出门,就是所在城市有中高风险地区,到了哪个地方,都可能被当作风险。
在湖北家乡群了解过,行程卡带星的人,到了家乡,得老老实实居家监测14天,14天到了,假期也就结束了。要是路途中误闯中高风险区,健康码变黄变红,也许就进退失据。
朋友听得厌烦了,扔过来一句:“我们会遵守相关规定,去哪里都是。”
听出了朋友的反感,知道再劝下去,就是自讨没趣。
算了,由朋友去吧,大不了异乡隔离,给生活添一段战疫花絮。
心里告诉自己,说服不了一个动了归乡念头的人。
想起国庆长假,“家长”(家中悍妻,以“家长”称之)提前买好机票,决定回乡,不料,行前“家长”突然摔倒,小腿拉伤,不能自由行走,用上了双拐,看上去像个残疾人。
我笑话她:“回不了家了吧?!”
不料,“家长”没有断过回家的念头,誓言只要民航不停,就要回家。
看着“家长”拄着双拐返乡,坐着轮椅归来,留给家乡人一个“残疾”的身影,我为她感到不值。若是换了我,即使家乡有锦衣玉食,也不能让乡亲看到自己落难,这是乡村教给自己的面子观。
毕竟,乡村是个熟人社会,乡人习惯用印象给人画像,一旦形象坏了,就成了乡人眼里的失落者。
对于少小离家的游子来说,偶尔的还乡,是向乡亲展示人生成就的时候,一次家乡行,可能给人留下永远的印象。
记忆深刻的一次,回乡朋友重逢,听人说起一位朋友的孩子身体不好,我不好当面打听详情,凭想象,觉得朋友的孩子身体孱弱,很为朋友惋惜了一回。
不料,若干年之后,这位朋友的孩子考上北大,成了朋友圈最优秀的邻家孩子。原来,朋友的孩子身体康复,且从小学业优秀,那次听到的只是暂时的身体信息。
我们在乎自己留在家乡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因为我们在城市过得并不如意。一些农村出来的人活在面子里,回乡时风风光光,一次探亲之旅,可能将一个春秋的人生收获挥霍殆尽,然后重回岗位,积攒又一次衣锦还乡的资本。
然而,总有一些人,拗不过家的诱惑,一到年节,就归心似箭,一路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家的一刹那,就治愈了一年的含辛茹苦。
我知道,有一种力量,是家的召唤,能冲破精神的牢笼,凝成一句:我要回家。
只是,即将到来的虎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袭来,挑战一年一度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惊醒举国防疫体系,我们需要多一点理性和责任,牺牲一点家的念想,给不堪重负的防疫系统松一下绑。
我们曾经计算过,一座500万人口的城市,如果输入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引发全民核酸检测,以人均50元/次计算,就要支付2.5亿元核酸检测费。这是一个令许多城市财政难以承受的数字,透支的是民生。
今天,一年一度的40天春运启动日,看着那些拖着行李、拖家带口、神色严峻走在回乡路上的人,我把目光投向那些克制回家愿望的人。
家乡父老乡亲说,风险地区所在城市的人就不要回来了,我听出他们是认真的。
202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