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乡愁里,都有一口舌尖上的糯香
2021-10-05 21:33:19
  • 0
  • 0
  • 0
  • 0

中国最大籼型糯稻生产县市湖北应城糯稻种植面积37万亩。

中国最大籼型糯稻生产县市湖北应城糯稻收割之后,当地大领导带着商务局领导来我工作的城市。

家乡来人了,中山市湖北应城商会会长徐汉平邀我聚谈,话题是家乡特产籼型糯稻产业化之路。

随后,家乡发来当地政协调研报告《关于加快糯稻产业发展的建议》,洋洋洒洒5000字,第一次在我眼前打开家乡糯稻图,里面藏着一座城市的产业理想。而我,许多年里,只惦记着舌尖上的糯香,心里不觉有些惭愧,思绪不自觉回到家乡。

离开家乡南下后,家乡的田野似乎只有一道风景,那就是一年一熟的糯稻。

也许是因为劳动力大量外流的原因,地处江汉平原的家乡,水稻一年两熟改成了一年一熟,主要种植糯稻,以长粒的籼型糯稻闻名。

春夏返乡,乡亲在村口水田里播下糯稻种子,立夏后骑着秧马,将郁郁葱葱的秧苗拔起来捆扎好,用箢子挑了,送到整好的水田里。一排雇来的村妇,躬身在田里,嬉笑着插秧。留守的孩子在田埂上捏着泥巴,眼睛追随着劳作的大人。主人在家里灶房埋锅造饭,为插秧工烹制一桌丰盛的午餐。

秋天返乡,金灿灿、沉甸甸的糯稻低垂着头,轰隆隆的收割机在田里转着圈,脱粒的稻谷在田埂边装袋,稻秆留在田里沤成肥料,乡亲在田头计算收成。在家乡对岸村庄鸭棚,听种植户算出一块地亩产1450斤,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收割后的稻秆留在田里。

到了冬天,返青的稻茬在田地里列队,迎接返乡的游子。寒风中,踏着田埂上的枯草,潜进记忆的仓库,寻找逝去的岁月,心里一遍遍追问,乡亲们都去了哪里?谁来守护最后的田园?

父母都不在了,找不到一个心灵撒娇的地方。

走到邻居留守大婶屋里,坐下来,把一家人的去向问了个遍。

闲话的功夫,邻居大婶在厨房和堂屋间走来走去,末了端出一大碗米酒汤圆荷包蛋,材料都是自家做的。

一时间手足无措,这久违的糯米酒汤圆荷包蛋,是家乡待客的最高礼遇,装着邻里相亲。

米酒汤圆荷包蛋里盛满乡愁。

记忆里,主人端上一碗荷包蛋,做客的人立即起身,到厨房找来一只空碗,将大半碗荷包蛋扒拉出来,留给主人家的孩子,断然不能一个人独享。而今,环顾邻居家里,只有留守的老人,不知该不该分出大半碗荷包蛋。

忐忑中将一碗荷包蛋吃下,连酒糟也没有剩下,告诉自己,这是最贵的一碗糯米酒汤圆荷包蛋,抵得上小时候吃过的所有美味。

回乡的日子,记忆中的所有土产都能在市场买到,但舌尖上的乡愁称出了价钱,就失去了情感分量。

而今,邻居大婶自己种菜养鸡,自己耕种糯稻,自己用糯米碾了糯米粉,酿了米酒,亲手烹制出儿时味道,一下子冲开了情感的闸门。

打开记忆库,甜腻的糯香飘散开来,印象里,糯谷是为春节准备的。

要过年了,家里人把糯米先淘好,煮熟后晾成半干的阴米,将沙子放进锅里炒热,加进阴米不停翻炒,爆成炒米,连同沙子捞起来,滤去沙子。再用自家酿制的麦芽糖,加到炒米里团成麻糕,切块后和着炒米装坛。

冬天用糯米磨成米浆,沥干后做成糯米粉,用来做年糕;更多时候晒干后储存起来,用来做汤圆。

年前将糯米蒸熟,用坛子装了,拌上凉开水,撒上酒曲粉,用棉衣裹紧坛子,用塑料布封起来,窝到厨房柴堆里,让它自然发酵两三天,做成一坛香喷喷的家酿米酒,舀起酒水来当酒宴客,也能把客人喝得晕晕乎乎。

更热闹的是现做现吃糍粑,将蒸煮过的糯米倒进石槽,抡起木锤搓打;或者因陋就简,将糯米装进木桶,用木棒捶打。待糯米变得黏糊糊的,将糯米团摆上簸箕,一块块揪下来,捏成圆圆的糍粑,若加进煮熟的绿豆馅就成了绿豆糍粑。

湖北炒米糖叫麻叶子。

小时候,炒米和炒米糖(湖北人叫麻叶子)是一冬的年味,被家长藏在不同的角落,主要用来宴客。孩子馋嘴了,翻箱倒柜找出来,背着家长偷吃,似乎没有被训斥的经历。

后来走出乡村,见到琳琅满目的糯制品,知道家乡名产孝感麻糖米酒都用糯米做原料,糯米是粘性小吃、如年糕、八宝粥、粽子及各式甜品的主要原料,也是酿造醪糟(甜米酒)的主要原料。

于是相信,每个人的乡愁里,都有一口舌尖上的糯香。

这一次,借着家乡带来的新信息,清楚地知道,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应城糯米”,2020年底种植面积37万亩,主要是籼型糯稻,主打红糯一号、珍珠糯、糯两优香6号。应城籼糯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约占湖北省的15%和14.8%,约占全国籼糯种植面积的5%。每年销往三全食品、思念汤圆、吉安庐东食品等大型副食品加工企业的糯米,就占到应城糯稻初级产品总量的60%以上。

应城市糯稻占水稻播种面积的57.9%,比2005年扩大了2.4倍;年产糯稻19.2万吨,亩平净产值达到1096.7元。

节前跟家乡种稻大户远程交流,知道今年糯稻收购价格前高后低,1.5元/斤左右起步,黄金周前1.4元/斤左右,比上一年高峰期1.8元/斤左右价格少了一大截。

上一年秋收后返乡,看到糯稻种植大户后院堆满稻谷,大户等着收购价回暖,最终得偿所愿。

想起那一年返乡,深入邻镇长江埠乡亲的收购站和加工厂,看到堆成小山的糯稻通过传输带运进仓库,老板感慨糯稻收购下手早了,价格前高后低。

心里叹息,家乡特产糯稻名声在外,却面临品种繁杂、订单难成,研发滞后、园区偏小、竞争无序等难题,产业链条偏短,至今没有培育出一个叫得响的消费品牌,缺少市场话语权,丰产难丰收。

当年在家乡国家粮库确认过,家乡糯稻不在国家保护价收购之列,糯稻收购随行就市。跟家乡农民交流,他们总担心卖在低价,总想等个高价。

加工糯米的季节到了,家乡的糯香和着乡愁袭来,忽然觉得,自己又想回家了。

2021-10-05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