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不可能做只赚不赔的生意,要有容错机制!
2020-03-29 09:18:57
  • 0
  • 0
  • 8
  • 0
精准扶贫 新华社

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干沟乡原党委书记姚敏捷和乡长张利新,引进了食葵和大棚蔬菜项目。不料,2016年食葵市场价格骤降(由前一年四五块钱1斤降到1元钱左右1斤),而合作的种植公司又不愿以合同约定的保底价收购,出现了严重亏损。之后,纪委监察部门对两人以涉嫌滥用职权立案调查,法院认定滥用职权罪成立,判处两名乡干部获得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3月28日《民主与法制时报》)

这是一个混淆了行政责任与法律责任的典型案件,将在扶贫干部中产生强烈震撼,令许多扶贫干部畏首畏尾,部分扶贫项目因此搁浅,给如期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增加不确定性。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不少产业扶贫项目,带着一定行政色彩,动用许多行政资源,往往由主要领导参与决策,调动社会积极因素,成功几率相对较大,但隐藏的风险也不可忽视。为何?

许多扶贫干部带着产品经济思维,带领贫困地区群众投身市场经济大潮,多发展规模性种植养殖,把农民置于风险之中却浑然不觉,一如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干沟乡原党委书记姚敏捷和乡长张利新犯下的错误。

笔者曾深入到中山市对口扶贫点蹲点式调研,了解到一些扶贫项目的成败得失,看到一些低投入、低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却并非稳赚不赔的生意,只有那些利用区域优势的低成本项目才有竞争力。如利用当地闲置的山地资源和留守的廉价劳动力,因地制宜发展有地方特色的种养殖业,调动一切扶贫力量,将项目扶上马,然后送一程,让农民实现家门口脱贫致富。

然而,扶贫干部大多非没有产业投资背景,带着很强的行政思维惯性,一旦头脑发热,就可能依据市场作出扶贫项目投资决策,将贫困地区及其农民置于市场风险之中。

怎么说,产业扶贫项目也是一门生意,是生意就有赚有赔,尤其市场化农业项目,受价格、天灾、病害等因素影响很大,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非常不适宜扶贫项目。因此,产业扶贫项目选择要慎之又慎。

以水产养殖业为例,笔者调查发现,多数水产养殖品种饲料成本占总成本比例达到七八成,饲料成本多由饲料商垫付,养殖户卖鱼后支付饲料款,养殖收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货时的市场价格,若价格低于成本就出现亏损,若价格远高于成本则大赚,吸引养殖户的往往是丰收年产生的跟风效应,由此带来相关养殖品种的价格周期性波动,部分养殖户像赌博一样追涨杀跌,留下不少多收了三五斗的产业教训。如去年主流养殖品种四大家鱼出现烂市,很长时间里市场价格低于成本,养殖户承担了巨大风险。

眼下,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村产业的短期影响已经显现,市场化农产品大面积过剩;疫情对农村产业的长期影响还有待观察。但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产业扶贫项目的风险正在因疫情集聚,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内蒙古两干部因扶贫项目亏损获刑案件在扶贫干部中产生的思想震动可以想见,若处理不好,可能对部分扶贫项目产生消极影响。

不管内蒙古两干部因扶贫项目亏损获刑案件是否改判,事件在扶贫领域的影响已经公开化,现在需要思考的是,产业扶贫项目是否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是否应该建立项目容错机制?这个问题若得不到答案,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扶贫项目将重新评估,意味着部分扶贫项目将叫停。

2020-03-29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