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状元之乡”天门以应试教育著称。
要评一句最能表现湖北人性格的话,也许非这一句莫属:
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十个汉川佬,赶不上一个天门苕。
这句话里,用词都是贬义的,但都带着自谦的炫耀,炫的是一个个地方人的聪明。尤其是压轴的那句,以一个“天门苕”敌十个“汉川佬”,把天门人的骄傲表现到极致。
“苕”在湖北语境里,带着贬损人的恶意。骂一个人“像个苕”“苕头芋脑”“苕吃哈胀”,就是挖苦这个人没头脑,就知道吃,被苕和芋头这类高淀粉食物塞住了心窟眼。
都说惟楚有才,那句“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用头多表现湖北人头脑发达,有一个头脑胜过九个头脑的意蕴。
在湖北,要回答哪个地方人最聪明,孝感人不服黄陂人,汉川人不服黄陂人和孝感人。到天门人不服汉川人时,湖北人民都服了,因为天门是公认的“状元之乡”。
这“状元之乡”不是吹出来的,而是考出来的。
从恢复高考制度开始,天门的高考升学率就在湖北乃至全国遥遥领先,人民日报1993年11月12日第九版曾发表《江汉才子出天门》。
作为上世纪80年代挤过高考独木桥的过来人,笔者对天门的体会是切身的。
小学高年级时,上过高中的班主任老师忽然要求我们搬来八仙饭桌,买来煤油灯,每天晚自修挑灯夜读,说是从天门学来的。
后来上了高中,有同学转学去天门,成绩突飞猛进金榜题名。于是,笔者也跟风去试了一回,去了紧邻家乡城市的皂市,试探的只是一所镇上的高中,但被无情拒绝了。
前些年回乡,知道家乡不少父母把孩子送到天门就读,给天门教育投出了信任票。跨市就读的这些学生,小学就开始住校,半个月才回一次家,有的父母跟去陪读,一时形成风气。
三年前,天门人到我的家乡城市创办应城外国语学校,当年就火了,一些考取名校应城一中的学子,转而选择了这所新学校,给本地名校带来较大冲击。
当天门从吸引外市学生前往就读到向外市输出学校时,对天门应试教育的信任乃至迷信又跨越了一步,不得不相信,“十个汉川佬赶不上一个天门苕”所言不虚。
以地域为单元的互不服输里,藏着湖北人争强好胜的性格,孕育出湖北人的敢为人先,也衍生出湖北人无时无处不在的窝里斗,被指“一个湖北人一条龙,三个湖北人一条虫”,与抱团取暖的温州人南辕北辙。
于是,在湖北话语空间里,常常听到“他算老几”的鄙视,看到《水浒传》里108将一般的小圈子排位,感受一个族群的孤军奋战甚至自相残杀,让人唏嘘不已。
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看到孤独的湖北英雄,叹息“湖北人的江湖我们不懂”。
2020-12-11
